Information Disclosure
浙二医院挂号只要一天拿着手术刀 就要活到老学到老
昨天上午,正是彭淑牖教授从医60周年的日子。十几位曾被判“死刑”,经彭教授“妙手回春”的癌症患者,自发前来浙医二院向彭教授祝贺。 
    浙医二院王建安院长代表全体浙二人向老人家表示热烈祝贺,衷心感谢他为医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,“彭淑牖教授用平常却绝不平凡的言行举止,告诉我们每一个人,什么是大医风范、什么是匠心精神,他是浙二广济文化最核心的精髓、是医学发展最本质的初衷,更是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,尤其是青年人最好的楷模。” 
    如今,83岁的彭淑牅教授是浙医二院里最容易被请上手术台的老教授。遇到疑难杂症或高难度手术,彭教授都会被请去支援做手术,而他每次都“有求必应”。一天内要做2台手术,平均每台手术都要四五个小时,最长的一台手术甚至花费10个小时。 
    一把“神刀” 改写世界外科器械史 
    手术间内,无影灯下,主刀大夫不停地切、割、吸、缝、扎,两手间转换器械,助手们及时递上所需的器械……这是我们熟知的传统外科手术场景。如今,这种繁杂的场景已被一把刮吸刀所代替。 
    这把刮吸刀的发明者,正是彭教授。 
    当彭教授从抽屉里拿出刮吸刀向记者展示的时候,很难想象,这把只比圆珠笔稍长一点的刀,居然能集钝切、刮耙、吸引、电凝于一体。 
    发明“神刀”的起因,彭教授是这样介绍的,他曾亲眼看到病房里的一位肝癌病人,因癌肿瘤长在被大血管包绕的肝尾叶上,而肝尾叶癌的手术切除率低,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大出血。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没办法进行手术,病人不久就去世了。 
    彭教授在思考,一定要想个办法做到既切除肝组织又不伤及血管。受超声刀震碎肝组织的启发,彭淑牖想到用刮耙的方法,将肝组织刮碎。 
于是,他因陋就简,用圆珠笔杆,听诊器金属管,做成刮耙样,在肝组织上刮耙,肝组织一层层剥落,果然,一条条血管显露出来了。刮吸手术解剖法诞生了。 
    接着,是要用吸引器将剥落的碎屑吸除,再用电凝将显露的血管结扎处理。集电切、电凝、吸引、剥离4大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诞生了,手术者手持一把刀就能完成除缝合以外的所有操作。 
    他的刮吸手术解剖法和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的发明,使被列为禁区的疑难手术变成常规手术,手术时间缩短40%,出血量减少50%,许多被判“死刑”的患者得以起死回生。 
    彭氏养生经 活到老学到老 
    除了精湛的技术和谦虚的心之外,彭教授留给记者最大的印象就是热爱生活,紧跟时代。 
    进入彭教授的办公室,乍一看,一半以上的空间都被书“霸占”了,这里面很多都是他自己的作品,把经验用书本的形式记录下来,流传下去,正是他一直在做的事。 
    除了著书写稿,彭教授还会用微信,他自己制作的用来讲课的PPT上,还会使用“我就呵呵了”“给我合上”这些流行语言。 
    他平时的生活非常简单,每天很早开着自己的小车到办公室,午饭图方便,会用电脑叫外卖,叫的也是8块钱左右的套餐,饭一吃完,又回归到伏案写作的状态。 
    手术台下的生活很简单,手术台上他有些“计较”。只要他做手术,每次都拾掇得干干净净,一台平均四五个小时的手术,有时他一站就是10个小时,不把“病灶”收拾干净,他决不下手术台。 
    彭淑牖是注重思考的人,尽管已有50多年的外科临床经验,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。他说,“只要我手里还有手术刀,我就会不断发现问题,动脑子去解决它。” 
    在此,时报也祝愿彭教授永远开心,健康长寿!
Back to top
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